国产精品久久人人看 智能風電在中國水土不服?
發布時間:2014-11-25 09:00:00
瀏覽次數:4792
當風吹動風力發電機時,產生的不只是電能,還有海量的數據。在歐洲,風電整機廠商通過收集這些數據,不僅能夠提升投資者的資產回報率,還能反饋到研發和運維領域,為下一代產品的改進和升級提供參考。
風電“大數據”
智能風機,在中國還是一個新潮的詞匯。風電整機廠商通過收集風機和氣象數據,能夠提供一套從前期選址到后期運維的系統化管理方案,幫助客戶盡可能地提升投資期內的收益。現在,相當一部分風機在出廠時,會在葉片和齒輪箱等關鍵位置安裝傳感器,通過收集溫度和振動等關鍵數據,來判斷風機的運行狀況。此外,安裝在風機外部的雷達,可以監控風機所在地的氣象情況。
不過,風電行業的智能化,并非是只關注設備數據的集中——把風機從它運行的自然環境里拿出來分析,沒有多大意義。自然環境可以產生更大的數據庫,即包含風和地形在內的環境數據。有實力的整機廠商除了利用風機收集數據之外,還會在全球部署氣象站。
相比風機的運行數據,這些風資源數據的數量級要大得多。遠景能源的解決方案及軟件產品管理總監李恒認為,企業要做好風電資產管理,必須要把設備運行和自然環境的數據匯總處理。建立風電場的數值模式,進而實現高精度的資產運行水平評估。
將風資源數據和風電機組運行數據相結合,整機廠商可以繪制出一張風資源分布地圖。其不僅包括風能的分布,也包括地形、地貌、地表覆蓋、交通條件,甚至土地性質和電網條件。業主可以在這個地圖上理性地選擇什么樣的廠址才是最適合的投資地點。
智能風電領跑者
智能風電技術在中國的運用才剛剛起步。這一概念的國內主要倡導者,是近年來異軍突起的風機整機制造商遠景能源,堪稱中國風電行業“新貴”。
2012年,遠景能源全年新增裝機量為54萬千瓦,位居全行業第七。但今年這一數據預計將超過200萬千瓦,躍居行業前三。
今年10月,遠景能源第一次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國際風能大會,便吸引了最多眼球。在風能展上,遠景能源發布了風電智能化管理平臺“格林威治”。
近年來,風電行業在中國發展迅猛。在部分業內人士眼里,新興的智能化風機既是一個金礦,也是一片蠻荒之地。
風電高科技中國水土不服
理論上,一個風電項目,從前期的宏觀選址到后期的風場運維,都需要基于龐大數據的高性能計算,進而通過建立流體模型對選址進行科學決策。但是,野蠻生長的中國風電行業,并不按照這樣的套路出牌。
在歐洲純熟運用的智能化風電技術,在中國少人問津。維斯塔斯技術經理孫立表示,在歐洲國家,風機質保期過后,客戶總是愿意與維斯塔斯續簽服務合同,而且一簽就是十年。但在國內,維斯塔斯還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
這是因為,在風機質保期過后,業主如果還希望整機廠商繼續提供運維服務,就必須支付額外的費用。中國諸多風電業主認為,整機商提供的后續服務費用太貴,遂轉而將合同交給收費較低的中小運維團隊。
在中國,業主更關心的是,能否順利和地方政府簽下風電場開發協議,這似乎比精確的選址更重要。在這種情況下,選址全憑業主的感覺。
一般的,“就是聽當地人說了,那座山周圍風比較大,我們就和當地的政府去談一談”。如果談判成功,業主就會找到電力設計院,在適當位置安裝測風塔進行測風。收集一年的數據之后,如果判斷可以投資,才開始進入風機招標采購的流程。在這種“粗糙”的流程下,智能化管控平臺中強大的測風選址系統,毫無用武之地。
智能化風電技術在歐洲廣泛運用,是其風電產業數十年發展積累的成果;而中國風電產業,從起步至今也不過十余年。五年前,中國有80余家風電整機商,質量參差不齊。從2012年開始,風電行業走低,行業才出現大洗牌。《財經》記者采訪到的部分中國風電業主坦言,國內風電開發的思維尚未達到國外精細化的程度,做事比較粗放,仍處于“依賴感覺而非數據”的階段。
如今,風電運維成了中國風電行業新的焦點,中小運維公司不斷涌現,似乎正在重復整機商五年前的故事,智能化風電技術的普及,仍需更長的時間。